产品展示

您的当前的位置:韩美科技 > 产品展示 > 微信运营管理 >
有关于新媒体的一则严肃思考
2017-04-11 发布人:
  4月1日的早上,看到虎嗅网的一篇《再见北京!暨虎嗅搬迁通知》,转发朋友圈后才想起来,原来今天是愚人节。
 
  已证实这篇搬迁通知是虎嗅的一个愚人节玩笑,但是不得不说,其中所表达出的内容行业现状十分戳心。
 
  被公关行业拉入黑名单,是因为不可控;
 
  内容不靠人工智能驱动,不能迎合用户;
 
  拒绝生产情绪共鸣内容,被同业者吊打;
 
  内容拒绝商业广告植入,被金主所抛弃;
  那么虎嗅到底是掉队者的自怨自艾还是坚守者的歇斯底里?
 
  2017年内容创业火热,那么内容创业者们还需不需要有底线?
 
  互联网讲求用户思维,那么在满足需求时还需不需要有底线?
 
  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被无情收割,曾经,我也是一个挥动镰刀的农民伯伯。
 
  2013年开始从事移动互联网资讯行业,做本地化新闻资讯。那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,从报纸获取新闻源,经过简单的加工编辑后整理成一篇300-500字的新闻。
 
  加入一些方言、俏皮话,编几个段子,结尾写两句可能有些偏激的看法,目的是引起用户的情绪,再取一个有意思一点的标题,从找素材到发布,20分钟完成。
 
  我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看待时事和新闻,有很多人跟我说过我的内容浅显,粗俗,民间小报,甚至影响了整个产品的形象,可是在阅读量面前,所有的批评都显得苍白无力。
 
  但是起码,最基本的底线还是有的,把该传达的信息三两句话传达清楚,以小人物的视角对新闻事件发表一点评论,用有意思的语言让阅读更有趣,起码做到了文之有物,不夸大不造谣。
 
  但是现在呢?感觉自己的观念也已沦为“传统”。
 
  前几天,虎嗅发布的文章《内容红利下的“做号江湖”:一天20篇、每篇5分钟、月入5万……》,其中内容一次次突破我的认知,看完之后感叹一句,我特么还是太保守了。
 
  最近运营一个头条号,用这几年积累下来的运营知识辛辛苦苦找内容,做分析,但是有时候认真找资料写了一天,文章的阅读量仍然比不上一篇三五百字的高,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做的是养生类的内容吧。
 
  移动互联网时代想要成为一个“作者”甚至“作家”真的很容易,移动互联网接地气的语言风格降低了写作门槛,甚至每次招来1个文学专业的实习生都需要用很长时间转变文风。
 
  再加上互联网资源丰富,无论想写什么内容,都有资料可以参考。用2分钟浏览热文,用5分钟简单改编,用3分钟上传发布,10分钟搞定。
 
  可是这种“小作坊”式生产出来的内容为什么能够成为热文?就好像快手为什么一夜间就席卷了北上广?
 
  呵呵,用户喜欢呗。
 
  小作坊式文章在头条这类有分发中心的平台能够大行其道,因为头条用户中,三四线城市占比较大,而快手也在默默无闻中积累了大量的农村用户。
 
  所以说,用户基础决定了内容的好恶。
 
  关于好与坏的评判也是根据个人喜好来决定的,快手上的视频看完之后往往我们会觉得无聊、低俗,但是讨厌么?讨厌为什么还看呢?讨厌的话为什么不去看歌舞剧呢?
 
  内容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,只有适合与否。
 
 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越来越不成章法?
 
  都是那点阅读量闹的。
 
  新媒体行业的考核大多是阅读量,粉丝量,与传统媒体的考核方式很不一样。传统媒体考核多是对文章质量的考核,至于发行量、广告收入,最多与主编的绩效挂钩,和普通编辑的关系并不大。
 
  有了对阅读量的要求以后,功利心就起来了,写文章就是为了阅读量,既然10分钟产出的文章就和8小时写出来的东西阅读量差不多,甚至还要高,那么谁还会去下功夫呢?
 
  自媒体做的好无非两种情况,一种是对某一领域有独到见解,比如“局座召忠”,让用户贴合自己;另一种是一切以用户为导向,过分迎合用户。
 
  特别对于头条这种有分发中心的内容平台来说,自媒体的品牌属性被极度降低,只要文章被推荐的多,阅读量高就好了,至于品牌感,还有那么重要么?
 
  那么,新媒体编辑们还需不需要底线?
 
  也许你不用犹豫就会说需要。
 
  那么我们换个问题,如果你有500万存款,你是选择在北上广买套学区房付个首付,还是选择创业做自己的天使投资人呢?
 
  一种是眼前能看到的稳赚不赔,落得安逸,一种是对未知的尝试和探索,辛辛苦苦也许一场空,即便创业成功可能也未必能赚得更多。
 
  同理,放弃你现在坚持的底线,一味的迎合用户,轻轻松松完成KPI,到点回家吃饭。
 
  坚持你现在的底线,辛辛苦苦绞尽脑汁的写文章,查资料,加班加点,做一个有尊严的“乞讨者”。
 
  那么,新媒体编辑的底线在哪里?
 
  在编辑自己。
 
  一个想要获得长效发展的新媒体品牌,必须要有自己的内容定位和人群定位,而定位一方面考虑目标用户的喜好,另一方面需要结合编辑自己的意愿。
 
  很多新媒体编辑坚持不了1年就想要转型,当写文章成为一项机械性的重复劳动,还有什么乐趣?但是最要命的是新媒体编辑并不像流水线操作工,需要动脑子想,没有乐趣,还怎么想?
 
  从古到今,文人都少不了一种“自嗨”的情绪,写出来的东西首先要自己喜欢,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,然而很多新媒体小编在入行时没有这种观念,更可悲的是老板们往往把新媒体小编看做10万+的流水线操作工……
 
  接着虎嗅的愚人节玩笑,发发自己的牢骚,新媒体行业逐渐成为一个扭曲的行业,我们并不需要像传统文人那样被仰视,但是我们也需要被尊重。
 
  我们被越来越多的“10万+”掩埋住自己曾经的那份情怀,别拿村长不当干部,别拿写作不当艺术,来瓶老村长,干杯吧朋友。